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东湖 · 景点

返回
经心书院

发表时间:2022-03-21 15:22:25 点击次数:956次

武汉东湖风景区樱花园内,在一排翠竹的掩映下,一座仿唐式的全木制庭院若隐若现,沿着户外木铺成的小路,便可来到它跟前,那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和肃穆淡雅的格调,耳边似乎还传来琅琅书声。抬头,经心书院的牌匾赫然在目。漫步在曲径通幽的书院里,瞬间仿佛走进一幅历史画卷,烦躁不安的心绪因书院那种独特的历史文化“气质”而宁静。

图片1.png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机构,具有祭祀、藏书、讲学、集会等多方面职能,即所谓“藏焉、修焉、息焉、游焉”。书院祖述先秦之乡校,最早出现在唐朝,为地方教育组织,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盛于明清。原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在长期的发展中,书院综合和改造了官学和私学的一些成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在中国教育史长河中,书院曾一度是滔滔主流,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极具特色的一种制度;也是中国士人围绕着书,开展各种活动,进行文化积累,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历经千余年的发展,全国书院总数曾达七千多所,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1901年光绪皇帝下令将全国书院改为大、中、小三级学堂,更使它由古代迈向近代、现代,得以贯通中国教育的血脉。

“古今之气运系于文章,人物之钟灵由自山水。”书院是地方的教育文化中心,也是地域文化精神的象征,更是展示地方文化形象的窗口。1923年,毛泽东在《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中曾赞扬书院富有人性化的教学方法;胡适也曾提出“一千年以来,书院实在占教育上一个重要位置,国内的最高学府和思想的渊源,惟书院是赖。”在此前后,蔡元培、林语堂、钱穆等著名学者也都撰文对书院有过较为中肯的评论,指出应该继承学习传统书院的长处。由此可见,作为中国传统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历史借鉴价值。

明清时期湖北地区人才辈出,与以经心书院为代表的地方教育的发达息息相关。在我国古代书院历史中,湖北是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并数度“独领风骚”。从南宋到元,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逐渐南移,武昌作为湖广行中书省的会城,武汉地区的地位逐步上升,为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背景。到了明代,武汉地区的书院开始创设,这些书院的创置也成为武汉作为湖广地区文教中心的标志之一。到明、清两代,武汉共建有书院21所,其中13所在武昌:江汉书院、东山书院、濂溪书院、寿昌书院、紫荆书院、清风书院、勺庭书院、大观书院、经心书院、高观书院、两湖书院、张公书院、大槐书院。

最有名的是两湖书院、江汉书院、经心书院, 时称“湖北三大书院”。两湖书院是1890年(光绪十六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所建。院址在营坊口天符庙及都司湖一带(今湖北医学院附一医院现为湖北省人民医院。老住院部、武汉音乐学院、武昌实验小学、武汉第45中学等地)。江汉书院为明代提学使葛寅亮所建, 以江汉二水为楚地之望而定名, 初址在文昌门内, 1902 年(光绪二十八年)并入经心书院。江汉书院存世时间之长, 为三大书院之冠,但其规模则远逊于其他两大书院。

经心书院是1869年(清同治八年)张之洞任湖北学政时商请时任湖广总督兼署湖北巡抚李鸿章筹拨公款建立的晚清著名书院,院址在三道街文昌阁(今武汉市第46中学后)。次年, 迁火星堂文昌宫(今湖北省实验小学后)。

张之洞出任湖北学政时,正历经太平天国兵祸,人民流离失所,书籍散亡。所以1868年岁试张之洞“将已试各府诸生才学秀出者,送入江汉书院肄业,筹给膏火,并捐购经史书籍,购置其中,俾得诵习研磨,专务实学”。

1869年科试结束,回省城后,张之洞看到原有的江汉书院因旧制不足以容多士,就与当时任湖广总督兼署湖北巡抚的李鸿章商定筹款,在武汉别建精舍,专课经史古学,名曰“经心书院”。“拔其优秀者,读书其中”。学舍分经、义、治、事四斋。所研习的多为经解、史论、诗赋、杂著等,注重实学,提倡经世致用,改革旧式书院办学理念,严格考试制度。

当时经心书院的院内礼制,既旧又新,不同于古代书院的祭祀活动,又有旧书院的影子,带有鲜明的过渡色彩。书院平时祭祀活动比较简略,开学典礼十分隆重。“选定开学日期前,由书院监督汇报总督等,请其届时莅院赐训。总督如期前来时,抚、藩、皋、道台及武昌府县知事们都前来伺候(不论学院函请与否),一俟开学,总督们齐集,就由书院执事人等把礼堂圣位前香烛燃好,监督、提调等陪同各长官进入礼堂,分列站在礼堂的前列。学生进入礼堂,列队站在制定地位。立毕,全体向孔圣行跪揖礼;礼毕,总督训话;再监督训讲;最后退场结束”。书院进行开学礼仪十分隆重,省级、县志地方官员都不请自到,仪式庄严肃穆,体现尊师重教。

中法战争后, 张之洞开始吸收西方技艺教育,注意培养经史致用的人材,起到化民成俗,社会教化的功能。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回到湖北看到原来建的经心书院自光绪十三年、十五年遭遇大水,诸生无处肄业,江汉书院情况更糟,“屋宇尤少,膏火素薄”。第二年,张之洞在原经心书院旧址上建两湖书院。其目的是“为了维持世道,首赖人材;人材之成,必由学术。即使以地方官化民成俗之道而论,也必以教士为先,故书院之设,在于养贤才,贵在得到明体达用之士,以备国家任使,才可以维护圣道,匡济时艰。”

1891(光绪十七年)年经心书院迁回学署右舍(今武汉市警官学校处),更名为经心精舍。1897年书院改革,增设自然科学课程(包括天文、舆地、兵法、算学)分教。1902年 (光绪二十八年), 清政府命令全国, 将书院改为学堂, 经心精舍与江汉书院合并,改为勤成学堂,完成了由传统书院到近代学堂的改制历程。

经心书院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主要讲授“经史之学”;清末,传统书院教育机制日趋僵化,内外危机冲击下,全国书院掀起改制潮,光绪二十三年(1897),湖广总督张之洞向清廷奏请改订两湖、经心两书院课程,两湖书院主要讲授经史之学,经心书院则讲授外政、天文、格致、制造等,经心书院与两湖书院的课程一中一西,一“体”一“用”,互为补充,兼习相通。在教法上注重实际,鼓励学生进行实地勘测,用现代的教育观念看就属于应用型高等教育。各学科教学没有专门的教材,而是自编讲义,油印后发给学生,指定参考书,要求学生阅读,结合讲义作实验观测,学习舆地。测绘等课,书院在后山上设有天文台,购置了仪器备观测天象之用。并在图书馆购置新的科学书籍,备师生借阅。1902年,存世33年的经心书院在学制改革潮流中,转型为近代学堂,完成了前世的蜕变。

当时,经心书院的院内礼制,不同于古代书院的祭祀活动,但又有旧书院的影子。书院平时祭祀活动比较简略,开学典礼十分隆重。“选定开学日期前,由书院监督汇报总督等,请其届时莅院赐训。总督如期前来时,抚、藩、皋、道台及武昌府县知事们都前来伺候(不论学院函请与否),一俟开学,总督们齐集,就由书院执事人等把礼堂圣位前香烛燃好,监督、提调等陪同各长官进入礼堂,分列站在礼堂的前列。学生进入礼堂,列队站在制定地位。立毕,全体向孔圣行跪揖礼;礼毕,总督训话;再监督训讲;最后退场结束”。书院进行开学礼仪十分隆重,省级、地方官员都不请自到,仪式庄严肃穆,充分体现尊师重教。

147年前,张之洞在武昌创办经心书院,使之成为引领清末地方教育改革、培养新时代人才的典范。经心书院时期,张之洞由于受西方思想影响不大,还是以传统的儒学思想为主,主张读书是为了明理,明理归于致用,从经世致用的观念出发,提出教育目的与培养人才的标准。张之洞迈出了传统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其主要内容是继承、发展传统旧式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整顿和修补。这一时期对书院的改革和整顿为他后来接受和阐发“中体西用”思想准备了思想基础,也为他以后的教育改革实践和教育改革思想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经心书院的改制虽然是历史转折的必然,但它的历史价值与人文精神却并未因改制而被后人遗忘。沉寂了百余年,经心书院在21世纪重建。

2015年,以“餐饮皇后”之称的华敏投资董事长熊华敏为复建经心书院的领头人,同时也是北京“金融客”的金融大佬之一,联合均瑶集团总裁王钧豪、洪泰基金创始人盛希泰、新冠投资集团董事长王琼、尚格集团董事长张珺、卓尔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阎志、奥山集团董事长邬剑刚等湖北的26位企业家,为传承与领略荆楚文化的真谛,秉承“文化传承、智慧分享、孵化创新”为宗旨,倡导“行己有耻,修身立德,知行合一”的理念,以众筹的方式复建了清末名动一时的经心书院。中国古代的书院多坐落于山水形胜之所,武昌东湖,作为“如何不作钱塘景,要与江城作画图”的天工胜景,成为了复建经心书院的首选之地。复建后的经心书院,占地面积约为1500平米,居于东湖中心,三面环水、冠盖成荫,四周环境既有优美如画的自然风光、又是丰富的楚文化景观展示之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2015年5月30日东湖湖畔,伴随着朗朗诵读声,武汉大学国学院郭齐勇院长带领150余名好读书者,以齐诵《礼记·大学》的方式,庆祝经心书院重生。文化名人余秋雨亲题“经心书院”四个潇洒大字,并赠言:“唤回书声润荆楚,且由经典化人心”。 

经心书院的重生,为大美东湖增添一抹亮丽的人文色彩。新建的经心书院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设立青少年传统文化学习基金与青少年传统文化讲堂,使青少年在仁、义、理、智、信这些儒家思想中得到启迪,成立公益道德讲堂并对广大市民免费开放,通过经典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让他们交流情感、沟通心灵、化解矛盾;提供老年人免费素食、贫困学生捐助等,并定期举行企业家大讲堂,邀请国内外知名文化学者讲学,凝聚企业家人文精神;设立经心读书会,每月举办一次读书分享讲座,进行文化传承、智慧分享、孵化创新等。

此外,经心书院还致力于提升企业家的人文素养和知识水平,经心书院已经成功举办多次高质量的能量午餐,以“分享、启迪、正能量”为宗旨,为企业家、投资人和高端专业人士打造了一个 02O分享平台,形成了一个线上分享干货、线下定期活动的互动空间。经心书院还起到了传统文化创新平台的作用,成为企业家们思想互动的平台,是跨界对话与合作的渠道,助推传统行业进军资本市场。


图片2.png 


        东湖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湖北省重要旅游文化名片。它文化底蕴深厚,楚文化、三国文化以及近现代革命文化等人文景点众多。在东湖磨山景区复建的经心书院,将成为东湖传播和弘扬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通过举办各类面向大众的活动,使游客在东湖游湖赏花,放松身心的同时,多一处阅读经典,交流思想,分享智慧的心灵家园,获得一份文化体验。经心书院的今生,为湖北,为美丽的东湖,再续文脉!它将为武汉文化五城、读书之城建设,挖掘湖北历史文化资源,建设文化湖北,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 东湖绿道

下一篇: 东湖观光氦气球